close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工人文化宮,不僅是工會的窗口,而且是各城市的地標。即便到了今天,工人文化宮依然是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但毋庸諱言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工人文化宮一度呈現群體性的落寞與衰敗特征。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工人文化宮被擠占、挪用、租借甚至拆除的現象。
  文化藝術是精神產品,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質。而工人文化宮的現狀和“命運”,顯然難以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難以適應廣大職工日益強烈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事實上,加強以工人文化宮為主要平臺的基層職工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對於廣泛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形勢任務、理想信念教育,引導職工展現主人翁風采,維護廣大職工基本文化權益、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引導廣大職工理解、支持、參與改革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說,時代呼喚工人文化宮的回歸。在這個意義上,內蒙古工會對工人文化宮等基層職工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做出戰略佈局,體現了高度的使命自覺和責任意識。
  當然,今天呼喚工人文化宮的回歸,並非對過去發展模式的簡單複製,而是要契合時代新變化和職工新需求。內蒙古工會的做法告訴我們,依靠黨政重視支持、發揮合力優勢;認清非公企業職工占到職工多數的實際,更加重視非公企業集中的區域文化陣地建設;堅持工人文化宮有“文”,為職工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才能體現和把握基層職工文化活動陣地的本質屬性。
  (原標題:工人文化宮的新回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52nfuy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