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是一門藝術,有的朴實,有的獨特,還有的十分有趣。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109230人參與),90.8%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名字是由家中長輩給起的,34.0%受訪者確認自己的名字中承載著長輩的夢想。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90後占36.7%,80後占35.9%。
  64.8%受訪者得名於父母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為後輩取名字不僅重視音韻與內涵,也很看重行輩之序。這一傳統已延續千年,顯現了家族文化的深遠影響。
  調查發現,64.8%的受訪者得名於父母,17.0%的受訪者名字來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9.0%的受訪者由親戚取名,三者合計高達90.8%。其中,42.7%的受訪者名字里含有自己的輩分。
  浙江台州高二學生莊啟約雖然年紀不大,但深諳家族的輩分排序。他對家譜信手拈來,“福建錦繡莊氏後裔,本派始祖莊同……自十四世起擬定輩詩:‘君心至明,賢良榮廷,道德汝啟,邦國永興’。”
  他介紹,自己本來應該是“汝“字輩,但因祖父一輩孩子大多夭折,而本地方言“道”和“逃”音近,所以祖父一輩都用“德”字輩,我就襲了“啟”字輩。祖輩多求取功名,出過狀元、進士,後世子孫取名也沿襲了這份文氣。
  在貴州工作的60後朱大坤名字里就包含家族的輩分。“我家族譜上的輩分詩為‘光、發、正、大、吉’,我父親叫正富,幾個叔叔伯伯分別叫正榮、正華、正貴,寓意榮華富貴。我叫大坤,妹妹叫大芬。”
  “不過,我沒再給兒子取吉字輩的名字,而是取了單字‘騰”。按輩分詩來取確實是泥土味重了,也俗了。”朱大坤說。
  陝西咸陽的90後華創告訴記者,“我爸是‘民’字輩,我叔叔的孩子和我都是‘創’字輩。兩個弟弟一個叫創新,一個叫創軍。”成都女孩鄧琳琳則表示,雖然父親及幾個叔伯都按輩分來取名,但到自己這一代時就不再在意輩分,輩分字對於女孩取名而言就更無所謂了。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指出,家族譜系排序以血緣為紐帶,反映了家族世系淵源的傳承狀況,這一取名傳統歷經時代變遷仍得到了較為完整的保留。輩分字取名自古以來對男性的約束比女性更強,而隨著獨生子女人數增多,父母雙方都希望將家族文化融入孩子的姓名中,這就讓以往以男性為主導的輩分取名傳統受到了挑戰。
  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劉克明認為名字不是簡單個體的代稱,更聯繫著歷史、社會、家庭。
  “人之有祖,族之有譜,就如同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族譜中,為昭為穆,為尊為卑,條分縷析。上祭祖宗徽號,下定子孫輩分。因姓尋名,因名知序,百世如一時,千里如一家。”劉克明說。
   34.0%受訪者確認自己的名字蘊涵著長輩的夢想
  調查中,42.6%的受訪者知曉自己的名字有特殊寓意,其中34.0%受訪者確認自己的名字中承載著長輩的夢想。
  莊啟約談到自己的名字時提到,“啟”謂“開、教”,“約”謂“纏、束”,這個名字寓意“以開蒙受學業教化,束人心性”,自己十分喜歡。他表示,這個名字能夠提醒他端正自己的品行,激勵他讀書求學,不忘祖輩恩澤。“常有人誇贊我的名字很好聽,先輩的教誨與家族歷史沿革在我的名字里得以呈現才最令我珍視。”
  在河南廣電工作的何鵬給兒子取名為“振宜”,出自《詩經·螽斯》中“宜爾子孫,振振兮”一句。何鵬講起這個名字的淵源時說,自己是家中的獨子,因此十分希望家族人丁興旺。詩經中的這句話不僅寓意家族兒孫滿堂,也含有積極的象徵意義。“‘振’有振奮鼓舞之意,‘宜’則代表好,當年我一眼相中了這兩個字,真是一種緣分。最有趣的是,給兒子取名沒過多久,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單獨夫妻可以生育二胎’,我也算心想事成。”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乃強表示,不少人從經典中取名,反映出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崇與潛意識中對傳統文化回歸的訴求,亦展現出了古漢語字詞特有的魅力:高雅不俗、寓意深遠、琅琅上口、音節抑揚頓挫。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求是特聘教授彭國翔認為,傳統儒家哲學思想對中國人取名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儒家核心價值的認同,對某種人生追求的嚮往都反映在名字上,“比如有的人,父輩給他們取的名字就正是‘仁、義、禮、智、信’。”
  在北京80後張小真眼中,許多家族取名的由來都有時代的痕跡。“我爺爺叫伯銀,是家裡的老大,中國文化里‘伯、仲、叔、季’的長幼排序在那個年代很受重視,因此我爺爺名字里就有‘伯’字。我外公叫懋勛,名字有濃濃的書卷氣。” 張小真說,她爸爸的名字就是時代的產物。“他出生於50年代,名字里就蘊含著‘忠於國家’的訓誡。”
  彭國翔指出,時代氛圍影響取名趨向,一般民眾總是不免受到時代文化的影響。一度很多人取名為“建國”、“勝利”、“援朝”、“向東”、“旭東”等等,承載著一個時代人們共同的記憶。
  名字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對某種價值的追求
  調查顯示,49.5%的受訪者喜歡自己的名字,但也有30.6%坦言不喜歡。50.5%的受訪者想過改名字。究其原因,有歧義、易重名,或者不順口、易產生外號,或是不夠彰顯個性等都是重要因素。
  湖北90後小伙褚小強談起自己名字時就開啟了自嘲模式,“給我取這名字一定是因為我爸太懶,對我太隨意,才取了個這麼逗的名字。”他回憶到,“周星馳的電影大家都看過,‘小強’從此和蟑螂這個外號掛鉤了,第一次聽到我名字的人都會忍俊不禁。”
  武漢大學大二學生楊傑淳對自己名字的由來記憶深刻,“我以前叫楊名,寓意揚名,12歲後才改為現在的名字。”楊傑淳回憶,家人詢問別人,發現他命里缺水缺木,“傑淳”里有水,加上姓“楊”,現在共一水兩木,相比過去的名字命格會更好。
  對名字里的元素糾偏補缺,以此來平衡不能更易的先天五行,是時下不少人起名字時的偏好。用五行取名源遠流長,汲取中華古代哲學經典《周易》之精髓,發展成一門學問。董乃強指出,在“易理姓名學”里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許多方塊字都有其內在含義。長輩給小輩取名時著意擇用某個字,也是想將這個字的“力量”嵌入晚輩的命運之中,希冀對孩子的一生髮揮積極的作用。
  在彭國翔看來,五行,是一種重要理論,雖然與現在的科學理論有距離,但也未必是無稽之談。“其實這更是一種文化心理學現象,這一做法可適當緩解忐忑不安的情緒,讓取名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不必以迷信視之。”
  “名字對一個人而言意義非凡,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對某種價值的認同和追求。中國人重名,人與姓名一生為伴,孔子講‘正名’,也包括人的名字,改名正是重名字的一種表現。”彭國翔說。
  (調查合作伙伴:手機騰訊網《立場》欄目)  (原標題:10萬人的調查顯示1/3受訪者名字蘊涵長輩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f52nfuy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